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选举被动与主动
县政府组织党支部选举,从改革开放,到2018年,已经有不少届了,每一届选举,政府领导都抱着选拔人材,”领路人,致富人”为美好愿望。于是精心运作,细致准备,平稳选出满意而归,皆大欢喜。但是,这里是否考虑,这些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事实,与每届村书记、主任有直接关系?三十多年的建设,除了国家投入的基础设施,农业科技成就应用,村领导领着群众干了什么?农村没有实质发展,是否与选举形式有关?
村书记的选举是被动的。就是乡党委组织选举,愿意为群众奉献才智的党员竞选表态,党员投信任票,得票多者优胜。看似按选举法顺理成章,实则走形势,没有实效。
看看全乡当选的村书记,往往是乡领导最喜欢的人。这些人的贡献到底有多大?
当选者有稳固的后盾支持,因此连届享受着国家待遇,顺心地走着人际关系的通天大道,完成上级任务就是成绩的资本,谁有什么理由来指责呢?所以所有的村也就迎来了历史车轮的循复。
换届选举墨守成规。把党员们当成只管听命的执行者,就要出现为选举而选举,书记、主任的承诺,就成了衡量其工作的标准了。这种把党员主体放到一边,选完大事完毕,三年干得如何,就看他们的而结束一届。从中不难看出,这种形式放弃了全体党员的智慧。
改革是为了盘活,不是走一成不变的死棋。党员的主体必须放在前面。每个村的党员不是没有一点打算的,他们也可能考虑本村的战略发展思想,什么内组外联,还是独立经营。各有各的资源优势,各有各的风俗民情,各自都有外界关系,各自都有商业洞察力。2018年新的机遇,国家31项惠农补贴政策,县政府支持发展政策透明,说话算话,扶村机关全力协助,上级领导就期盼着我们的领头人干了。但是选举的办法错了,且木已成舟,怎么挽回?
每个村人想要站住脚,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发展之路。不考虑如何发展,再这样干下去,只有灭亡,离开这片土地。因此,换届选举的问题,首先应是先有村的发展策略,然后才有书记,主任的落实。职位的竞争是好事,但是只为某种利益争天下的人,只有半斤八两就不得了的人,就要琢磨一下,你能不能胜任这个位置。什么家族票,朋友票,屯派票,人情票,亲戚票,都得立正。只有有能力的人,才能发挥作用。贡献值明摆出来,经济创收看得见,就是铁的事实。
奋斗村的支部书记选举卡壳了,叫人头疼,但也有可能是好事。痛定思痛,叫人们回头观望过去,观望各村,观望政府,审视自己怎么选举。大家都看明白了先与后,懂得了发展计划的重要。
一孔之见,见笑。不当之处,敬请指教。